建炎三年(1129 年)的深秋,建康城(今南京)的长江边寒风呼啸。一位身着素衣的女子独自站在船头,望着滔滔江水,手中紧攥着一卷手稿。她便是李清照,此时刚经历了丈夫赵明诚病逝、金石藏品大半遗失的双重打击。船舷边,她新填的《声声慢》手稿被风吹得猎猎作响,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” 的字句,道出了这位南宋第一女词人在乱世中的无尽悲凉。然而,这位以婉约词风闻名的才女,其人生远比词作中展现的更为坚韧 —— 她用笔墨记录了两宋之交的风云变幻,更以女子之身开创了词坛的 “易安体”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不褪色的明珠。
汴京闺阁的少女情怀
元丰七年(1084 年),李清照出生于齐州章丘(今山东济南)的书香门第。父亲李格非是苏轼门生,官至礼部员外郎,家中藏书万卷;母亲王氏也是名门闺秀,精通文墨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李清照,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。八岁时,她便能对父亲与友人的唱和诗提出独到见解,十一岁时所作《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》,因笔力雄健被晁补之赞为 “有丈夫气”。
展开剩余78%十八岁那年,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。赵家是金石世家,赵明诚对古玩字画的痴迷与李清照一拍即合。两人婚后居于汴京(今河南开封),常于饭后 “坐归来堂,烹茶,指堆积书史,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,以中否角胜负,为饮茶先后”。这段岁月成为李清照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光,她的词作也多是少女闲愁与闺中乐趣,如《如梦令》中 “常记溪亭日暮,沉醉不知归路” 的娇憨,《点绛唇》里 “和羞走,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” 的娇羞,字里行间满是青春的明媚。
屏居青州的金石岁月
靖康元年(1126 年),金兵南下,汴京沦陷。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渡,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。在此之前,他们曾因赵明诚出仕而屏居青州(今山东青州)十年。这段时期,夫妇二人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与整理,完成了《金石录》初稿。李清照在《金石录后序》中回忆:“每获一书,即同共勘校,整集签题。得书画彝鼎,亦摩玩舒卷,指摘疵病,夜尽一烛为率。”
在青州的日子里,李清照的词风逐渐成熟。她写出了《醉花阴》中 “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” 的深情,借重阳菊花表达对远方丈夫的思念;也有《凤凰台上忆吹箫》里 “生怕离怀别苦,多少事、欲说还休” 的细腻,将离别愁绪刻画得入木三分。这些词作在当时便广为流传,甚至传入宫廷,连宋徽宗都曾对这位 “李三瘦”(因善用 “瘦” 字闻名)的才情赞叹不已。
南渡后的家国悲歌
建炎元年(1127 年),“靖康之变” 爆发,北宋灭亡。李清照与赵明诚带着精心收藏的金石书画南逃,途中 “连舻渡淮,又渡江,至建康”。建炎三年,赵明诚奉命知湖州,赴任前在建康染病去世,年仅四十九岁。丈夫的离世让李清照陷入巨大的悲痛,她在《祭赵湖州文》中写道:“白日正中,叹庞翁之机捷;坚城自堕,怜杞妇之悲深。”
此后,李清照独自支撑起保护金石藏品的重任。在辗转浙东、浙西的过程中,大部分藏品或毁于战火,或被窃掠,令她痛不欲生。但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并未被击垮,她在《金石录后序》中详细记录了这段惨痛经历:“昔萧绎江陵陷没,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;杨广江都倾覆,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。岂人性之所著,死生不能忘之欤?” 字里行间既有对文化遗产流失的痛心,更有乱世中坚守的风骨。
流离途中,李清照的词风发生了显著变化,从闺阁闲愁转向家国之痛。《声声慢》中 “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、点点滴滴” 的凄凉,《永遇乐》里 “落日熔金,暮云合璧,人在何处” 的茫然,《武陵春》中 “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、许多愁” 的沉重,无不是时代苦难的缩影。她甚至在诗中发出 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。至今思项羽,不肯过江东” 的呐喊,其爱国情怀之炽烈,丝毫不输同时代的男性文人。
暮年的坚守与荣光
绍兴二年(1132 年),李清照定居杭州,此时她已四十九岁。经历了半生漂泊,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《金石录》的整理定稿中。绍兴十三年(1143 年),《金石录》终于付梓,这部三十卷的著作收录了从上古到五代的钟鼎彝器、碑刻拓片两千余种,成为后世研究古代金石文字的重要典籍。
晚年的李清照虽生活清贫,却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。她曾点评历代词人,写下《词论》一篇,提出 “词别是一家” 的观点,主张词应注重音律、意境,与诗有所区别。这篇文章虽因批评苏轼、欧阳修等大家而引来争议,却展现了她独立的文学见解。据《碧鸡漫志》记载,她晚年仍能 “作词自遣,笔力未衰”,只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已不及早年的三分之一。
约绍兴二十五年(1155 年),李清照在杭州病逝,享年约七十一岁。她的词作在宋代便已结集,但多有散佚,现存仅七十八首。然而,正是这寥寥数十首词,让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最高的女性作家。清代王士禛称她 “作长短句,能曲折尽人意,轻巧尖新,姿态百出”,现代学者胡适则评价:“她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文学家。”
如今,济南趵突泉边的李清照纪念堂里,“大明湖畔,趵突泉边,故居在垂杨深处;漱玉集中,金石录里,文采有后主遗风” 的对联,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她的一生。这位乱世中的词坛明珠,用才情抵御苦难,用笔墨记录时代,她的词作早已超越了个人的悲欢,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。正如她在《漱玉词》中所写:“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。” 这既是咏桂,更是她自身的写照。
来源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933902900721086489
发布于:重庆市盛达优配官网-按天配资利息-太原股票配资网-网上炒股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